趙亞夫:我要盡一生努力 幫助農民富裕起來
趙亞夫,50多年扎根茅山革命老區,堅持“把論文寫在大地上”,和農民一塊苦一塊干,先后推廣農業新品種新技術250多萬畝,給16萬農民帶來200多億元直接收益,帶領群眾走出了一條蘇南丘陵山區脫貧致富的小康之路,踐行了一個共產黨員的信仰、一個農業科技工作者的擔當。
2014年5月,由于趙亞夫在惠農興農事業上的突出貢獻,中央宣傳部作出決定,授予他“時代楷模”榮譽稱號。“時代楷模”是中宣部改進和規范全國重大典型宣傳方式后首次命名確定的榮譽稱號,趙亞夫是獲此殊榮的第4人。
找到亞夫準能富
有一句話,鎮江句容市的很多農民說了許多年,“要致富,找亞夫,找到亞夫準能富”。“我要盡一生努力,幫助農民富裕起來。”這是趙亞夫的諾言。他是農民的孩子,親歷過農村曾經的饑饉和貧窮。大學時學了農業,他決定一輩子為農民服務。
趙亞夫一輩子就做了一件事:幫助農民致富。1982年,已擔任鎮江農科所所長的趙亞夫獲得機會去日本研修,回來時別人帶的是成箱的電器,他卻扛了整整13箱日文農業書籍和20棵草莓苗。此后,趙亞夫帶著農技人員走村串戶,在句容推廣種植草莓、葡萄等引進品種,打響“白兔草莓”“春城葡萄”“大卓水蜜桃”等一個個品牌,幫助茅山老區數十萬農民脫貧致富。
2002年,從鎮江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崗位退休的趙亞夫,選了當地最窮的戴莊村,完成自己“沒有做完的事”——讓一個最窮的村實現真正的小康。剛到戴莊時,趙亞夫給農民上課只有兩個人來聽,別人都以為他是來推銷農藥的。農民彭玉和記得,趙老當時端個小茶杯往臺上一站,就開始講有機農業。“他說能賺錢,我就想試試。”可老彭的妻子不信:哪有不要錢還幫人賺錢的?老彭猶豫了。趙亞夫主動上門承諾:一年賺不了1萬,我賠你!彭玉和信了,便搬著被褥住進桃園。第一年,他賺了3萬元。“趙主任不讓打農藥和化肥,所有技術他都手把手教。”彭玉和現在承包了50畝有機水蜜桃,還套養了5000只雞,年產值35萬元。
不跟農民說話,他就渾身不自在
皮膚黝黑,弓背彎腰,戴著厚厚的眼鏡,背個裝著放大鏡、皮尺、筆記本和許多藥瓶的書包,默默走在田野里,不時俯身查看作物……一年中有200多天,趙亞夫都這樣度過,即便白內障、關節炎、腰肌勞損等疾病纏身。“下雨下雪,別人往家跑,他往田里跑。”在妻子黃寶華看來,住在城里的趙亞夫是個地道的農民,不看到農田,不跟農民說話,他就渾身不自在。“有好幾次,下著雨他還在田里查看苗情,腳一滑摔倒了,被我看到身上的淤青,他才輕描淡寫地說是不小心摔著了。”
農民黃祥發記得,幾年前的那個三伏天,他家的青花菜苗出現倒伏,趙亞夫接到電話后立即從鎮江趕去,到達時已是正午。“趙主任沒顧上吃飯,就直接到我家大棚,頂著里面40多度的高溫看菜苗,一直在里面待到下午兩點。”
談到趙亞夫幾年前在對口援建四川綿竹時不幸遭遇車禍,綿竹現代農業研究所所長鄒明華忍不住熱淚盈眶:“趙老腰部嚴重受傷,但正趕上災區調配種子,他不聽周圍人勸阻,一手拄著拐杖,一手扶著受傷的腰,左腳用力扒著地,右腳吃力地調配種子,實在支撐不住了,就歇一會兒換只腳繼續,自始至終沒喊一聲苦,沒說一聲疼。
他不拿農民一只果子
“你見過六七十歲了還和莊稼人一起干活的干部嗎?你見過天天從城里趕到鄉下幫別人掙錢的人嗎?你見過每天喜滋滋吃著粗茶淡飯,穿得比農民還農民,只想幫別人,自己什么都不圖的人嗎?”說起趙亞夫,白兔鎮龍山湖村生態果園的農民趙愛珍感慨不已。
果園的果子雖已旺銷多年,趙亞夫卻從沒帶回去一個。果農們經常勸他帶些回去,“沒有你就沒有這果園,沒有這果園哪有我們今天的好日子。”然而每次都被他婉拒,“果子是你們的血汗,我不能拿。”即使是不能裝箱的次品,他也堅決不帶。2003年,在趙亞夫的指導下,黃梅鎮農民王巧娣種起桃子。桃樹苗種下一個月,有一片始終沒發芽。趙亞夫聞訊趕來,跪在地上,扒出底部的泥土,仔細檢查原因。此情此景,王巧娣至今難忘:“趙主任風里來雨里去,幫著我們賺錢,卻從不要我們一分錢,他就是我們句容的孔繁森!”
2008年,趙亞夫被授予“江蘇省科技興農模范”稱號,開表彰會時,他竟沒一件像樣西裝,只得向同去的人借。獎給他的30萬元獎金,回去后被他捐出來發展戴莊農業。趙老這么多年發展250多萬畝高效農業,給農民直接帶來經濟收益200多億元,如果他靠技術、項目和管理入股,早就可以憑分紅成為千萬富翁。”時任鎮江農科所黨委書記的潘躍平說,很多老板想請趙亞夫當顧問,都被他拒絕了。趙老的兒子大學畢業后有一段時間沒工作,想請父親幫忙開公司,亞夫也堅決不同意。
幫農民圓“鄉土中國夢”
2011年,當了一年多大學生村官的姚偉超考上公務員。“得知這一消息,趙主任和我掏心窩子談了三個小時,希望我能留在戴莊幫助他,幫助農民。”感受到趙老對人才的重視,姚偉超下定決心留下來。
趙亞夫沒出過“大部頭”著作,為農民編寫的通俗科普讀物卻超過百萬字。他先后二十多次去日本取經,把近百項農業科研成果教給農民,還多次自費帶農民到日本學習先進技術。40歲學日語,50歲學市場營銷,60歲學計算機,70歲學有機蔬菜種植……生命有限,大愛無限,懷著對土地和農民深沉的愛,年逾古稀的趙亞夫,懷著一顆赤子之心,不知疲倦地奔忙著。
“想過什么時候歇一歇嗎?”有人心疼地問。“有這么多農民需要我,我怎么歇得下來?”老人的心愿是:盡己所能,幫助農民圓“鄉土中國夢”。